A-A+

为什么学校心理咨询室会成为“摆设”?

2017年05月04日 心理教育 为什么学校心理咨询室会成为“摆设”?已关闭评论 阅读 89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丁昆雯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本来是为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而开设的心理咨询室,为何不受学生欢迎,不被学校重视,反而成为“摆设”呢?这都是“偏差”惹的祸。

         一、学校心理咨询室沦为“摆设”的原因分析

1.领导认识偏差。

        不能不承认,有个别校长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动机不纯,在办学过程中并没有把学生心理咨询当作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为学校“壮门面”才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有地区规定,学校必须设有心理咨询室,否则要“扣分”。)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检查学校办学质量时也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即只看“有没有”,不看“好不好”;只看学校门面是否“光鲜”,不看实际效果如何。于是,个别学校领导往往抱着应付的心态,随便找个办公室,挂上“心理咨询室”的牌子,敷衍了事。

2.学生理解偏差。

        有的学生明明存在心理问题,却不愿意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思想上存在偏差,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不够准确。他们习惯于把心理咨询视为“看心理疾病”。另外,心理咨询室设在校内,他们也担心自己去心理咨询室时被同学看到,由此沦为“笑柄”;也怕教师和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给自己贴上“另类学生”、“问题学生”的标签。因此,他们没有勇气涉足心理咨询室,而宁愿向社会上的“心理咨询热线”求助,比如各地广播电台开通的“心灵热线”等。还有的学生从各种“小广告”中找到所谓“专家热线”,满怀期待地拨电话过去,一不小心就落入了色情电话的陷阱。

3.教师看法偏差。

         不仅学生在理解上有偏差,就连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功能也有误解。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去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大多是“有心理障碍”的人,于是他们习惯于把“问题学生”往心理咨询室里送,从而使学生误认为心理咨询室是“问题学生”经受“改造”的场所,自己一旦进入,就有成为“问题学生”的危险,所以对心理咨询室敬而远之,甚至不屑一顾。

4.咨询时间偏差。

        很多学生确实有去心理咨询室求解心理问题的念头,但平时学习很紧张,宝贵的课间十分钟也往往被教师“前提后推”、瓜分殆尽,学生们哪还有时间咨询心理问题?另外,心理咨询也不像向教师请教问题那样简单,不是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迅速”获得解答的。加上大部分心理咨询教师都是兼职人员,他们在心理咨询室里的工作只是偶尔为之,本身还承担着其他教学任务,因此,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一些学生鼓足勇气去咨询时却碰了壁,一次吃了“闭门羹”,以后也不想再去了。如此循环,心理咨询室终成“摆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5.位置安排偏差。

        有些学校在设置心理咨询室时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表现为只是简单地在校医务室或德育处的门前增加一块牌子,谓之“合二为一”;也有的学校将心理咨询室设在校长室、教务处或教师办公室旁边,这样就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内心的放松感是心理安全的基础)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

6.教师指导偏差。

        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当成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场所,将学生视为“病人”,在使用心理测试量表等心理咨询工具时缺乏科学指导,对学生乱贴标签、随便下定义,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有的心理咨询教师甚至穿着白大褂接待来访的学生,人为地使学生产生了心理紧张和压抑的感觉,把学生当作了名副其实的“病人”,导致学生“讳疾忌医”。

二、“纠偏”措施

        心理咨询室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偏差,那么,如何才能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使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使之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而不至于成为“摆设”呢?

1.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应在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扭转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让学生意识到,进行心理咨询并不是“看病”;只要有心理和情绪问题,就可以尝试进行心理咨询,这就像去教师办公室请教问题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此外,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讲座和“心理茶座”活动等,使心理咨询真正深入人心。

2.完善设施设备。

        一个规范化的咨询室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的基础,然而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往往陈设简单,布置单调,墙上张贴着条条框框式的心理咨询原则,显得过于成人化,过于严肃,使学生觉得缺乏亲切感。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设计时缺乏科学规划意识,设计之初就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已。事实上,心理咨询室的设计规划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应该使来访学生在其中感到安心、放松、舒适并保证整个环境的私密性;根据咨询手段的不同,应配置相应的咨询工具。

3.提升教师水准。

        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学生中拥有较强的威信和影响力,否则,就无法与前来咨询的学生达到“无隙”沟通。为了提升教师水平,使其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校要舍得投入,花大力气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获得相关的专业合格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4.创新咨询方法。

         学校心理咨询的方式可以是团体咨询,也可以是个别咨询。团体咨询,是通过讲座、恳谈会、广播、板报等,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予以集体解答,其优点是覆盖面广,效率高。但更多的应采取个别咨询方式,以增强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