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012年11月22日 心理教育 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关闭评论 阅读 81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作者: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中学  丁胡钦校长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推荐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意义非凡,因为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基石。因此,教师要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在我看来,竞争心理、集体心理、责任心理、合作心理等,这些心理是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培养的;而依赖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受挫心理等,这些心理是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克服的。教师要把教育心理学运用于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去把握学生的心理,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到底。那么,我们的教育必将是成功的。
【关键词】课改背景    教育心理学   心理素质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课改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大步发展。在探索课改的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应试教育使得教育的真义被遮蔽,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经过苦苦的探索,人们找到了素质教育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施生命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学校里,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活着,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做教师的,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充满诗意、热爱生命的精神,培养孩子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都对未来有信心的勇气,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生长在这个社会里有尊严地活着,并且有着幸福的自豪感。这些都是教育学生的最重要的内容。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诸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一、 大张旗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㈠.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就是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任何生物只要想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它就必须学会竞争。
        竞争意识近几年来在人们的心理上不断得到强化,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学生要在竞争中创造、开拓、成熟,即在竞争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首先要具有健全的竞争心理。因此,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健全的竞争心理,是今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目前学校、社会举办的各种知识竞赛,各类智力测验,都是为了利用竞争心理,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并从中发现人才。一般地说,青少年的竞争心理既复杂又单纯,且易走极端,他们的竞争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超过他人。因为他们竞争的环境是学校,竞争的伙伴是同学,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各类文体活动,竞争的目标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同时为了满足青少年好胜的心态。这种竞争的心理状态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由于好胜或嫉妒而使竞争带来的结果不是共同提高,而是“两派俱伤”,既伤了和气又积下怨恨,这对加强班集体建设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极为不利。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健康竞争心理,避免不良后果。与此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竞争心理。教师培养学生的健康竞争心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竞争的目的,不必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教师既要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又要耐心地疏导。启发学生把竞争的目标放大一些、放远一些,不要追求一时的痛快和满足。教师不仅要帮助竞争心理强的学生,同时更要鼓励竞争心理不强或较弱的学生丢掉思想上的种种疑虑,在竞争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上的承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还要在着眼于目前的同时放眼于未来,要不断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不断地扩大竞争的目标。只有从他们年轻时就培养起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能奠定他们健康的竞争心理基础。
㈡.培养学生的合作心理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孤立,而会尽力使自己趋同于集体、融合于集体。我们正处于一个有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任何人想要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给他们进行合作的方法,引导他们去尝试、去探索。这种合作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主动地探索学习方法与策略。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分歧意见,或意见不统一,或发现新的问题,此时,教师也要精心引导,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团体合作的长处,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
㈢.培养学生的集体心理
         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善于建设班集体,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班集体是肥沃的大地,而自己是生长在这个大地上的一株小草,离开了大地,自己将不能生存。如果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则不能给学生有力的依靠。因此,学生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我为人人”才有可能“人人为我”。失去了力量和源泉,就是纵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能耐,也总有失败的时候。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班集体的管理建设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现象,有的学生怕影响学习,或者怕得罪了同学,只是自己专心学习,而不愿意担任班干部协助老师工作;有的学生则对班级的事务总是冷眼旁观,不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活动;有的学生从来不去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同学,做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同学,总是把自己包裹得很紧,或许这样是在学习上胜人一筹,却鲜有朋友,遇到困难也很少有人乐意帮助他,时常处于那种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的境地。他们或许也意识到这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对自己的不好影响,但是又无法放下自己的面子去主动和其它同学交往。如果班里有这样的学生,那么班级就容易产生不和谐的情况,并导致人心涣散,各自为政。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不妨巧妙地运用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心理的培养在教师工作中是一项重要但又很难落实的工作。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持之以恒、深入细致的工作态度。此外,平时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教育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以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并不断地巩固和发扬。
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里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切忌事事包办,而要大胆放权,使学生在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善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如打破班干部任用制度,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引入一日班长或一日小组长的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产生的效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或者在开展集体活动时,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协作的专项任务承包制,做到分工协作、责任上肩和风险共担等。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活在世上,社会赋予你一种责任,你就得承担一种责任,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你是社会的一员,如果自暴自弃,自己的事自己不管,那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会对社会进步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 狠下决心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
㈠.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依赖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领域里都放弃了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并且让被依赖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他们缺少自信,对于照顾自己很没把握,常称自己下不了决心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做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备独立健康人格的人,任何人都不希望下一代人是只能依赖自己的“鸡肋”。虽然每个父母和教师都对孩子抱有美好的期待,但是他们的很多行为却是在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多少次讨论课,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或者是别的原因会无情地打断正在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多少个摔倒了想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享受”了父母提供的挽扶!多少次孩子说“我自己可以”时,你露出疑惑的眼神!正是这些小细节让孩子失去了养成独立人格的机会。
         针对有依赖心理的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对其独立人格的培养。首先要在家庭内改变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可能会笨手笨脚。甚至磕磕绊绊。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去做,不怕麻烦,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有进步时要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其次是在学校创设环境改变学生。教师要更多地关心、鼓励学生与他人交往,组织各种活动小组让他们参加,对他们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使之得以巩固。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交往技巧的指导,如微笑、关心他人等,使他们学会正常的交往。
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矫正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要不怕麻烦,不嫌学生添乱、费时,也不要嫌他做得不好,只要他有参与的意识,就应以鼓励为主,对其进步作出充分肯定,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为学生日后独立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㈡.帮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代社会嫉妒心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很多教育问题的源头所在。
        嫉妒心理的危害是严重的。对学生来说,首先,嫉妒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嫉妒心强的人更容易患上一些心理和生理疾病。由于他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情绪上总有压抑感,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器官功能降低,产生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的病变反应。同时,它又可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学习。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学生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从而给他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
         针对学生存在的嫉妒心理,教师要有准备地帮助他们,以免酿成严重后果。首先,给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定位。每个人都要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新局面。其次,转化学生的嫉妒心理。很多时候,嫉妒的产生多是因为学生之间差距的出现,如果学生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学会升华嫉妒心理,把它化为一种奋斗动力,每一时期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此努力拼搏,在不断奋进中,不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嫉妒心理也会烟消云散。把嫉妒心理转化为学生“见贤思齐”的动力,既消除了学生的嫉妒心理,又让他们获得了奋斗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㈢.帮助学生战胜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指人们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过自卑的体验。偶然的和短时间的自卑,问题还不大,若长期感到自卑又不能克服,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胆小怕事,不敢与同学交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缺乏竞争的勇气,不敢抬头挺胸地出现在别人面前,总是埋怨自己。
  当学生出现自卑心理,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下手,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1.帮助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的长处和短处,提醒他正视自己的短处,更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2.鼓励学生与人交往,消除他和同学之间的隔膜。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尝试和别的同学进行交往,观察别人对他的态度,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帮助这些学生矫正性格缺陷,使其能够在班集体中快乐地生活。
         3.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提高其自信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较容易的工作交给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做,使他经过一定的努力即可获得成功,通过成功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4.教育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当学生遇到某些情况教师感到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时,教师不妨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别人行,你也能行。”“别人能成功,你也能成功。”
        5.引导学生正确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主要有两种弥补办法:一是以勤补拙,二是扬长避短。
        6.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要善于让学生能够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教育学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更容易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7.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家长的配合做好学生工作。发现学生有一点进步,家长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利用休息时间多带学生出去走走,开阔一下眼界,多让学生和外界接触,以利于其良好性格的形成。
㈣.帮助学生战胜受挫心理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阻碍和干忧,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处理不当,他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损害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战胜各种挫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个遭受挫折的人,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心理伤感期,这时候他最需要别人的安慰与体贴。对于一个生理、心理都没有成熟的学生,这种需要就更显得迫切。如果在这个伤感期内,得不到教师的关心体贴,学生幼小的心灵就会感到失落和失望。如果长时间得到的是歧视或责难,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受挫心理,害怕再次受挫,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此来保护自己。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的是冷静,对学生遭遇的挫折能够清晰地作出分析、判断,了解学生的处境,对学生可能会受到的伤害要有所预想。必须在伤害产生之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帮助学生战胜挫折的度,既不可代替学生去处理遇到的困境,又不能对学生的处境不予理睬,冷眼旁观。要避免对处于逆境中的学生责备、埋怨。要知道,未成熟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崩溃。而老师的支持理解,会带给学生无限的温暖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师的开导、指点,会带给学生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 多角度把握学生的心理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育人先育心,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够多角度把握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那么,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㈠.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人遭受惩罚时,总会有一种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会出现摆脱惩罚,对抗惩罚的行为。面对存在违犯校纪校规的学生,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发现其优点和长处,为其创造适宜的发展平台,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㈡.转化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当学生违纪或上课爱做小动作时,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指正,而应该仔细思考,寻找事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讲究转化的策略。从尊重、关心学生着眼,从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方法入手,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课堂上逐步从“不守纪”到“守纪”,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的转化。当学生被尊重的需要遇到教师的真诚、关怀和理解时,就会撞击出成功的火花,成功的欲望就会被燃烧起来。反之,学生就会变得缺乏理性,固执、叛逆,走到我们希望的反面。
        ㈢.信任是发展的动力。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只能施行有差异的教育,促进其实现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功,但求个个成才。”教师职业的价值就在于能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只有让信任的“阳光”普照学生心灵,给学生的发展注入永不枯涸、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才能为学生成功、成才提供永恒的动力。
        ㈣.沟通是成功的润滑剂。多一点沟通,就会少一点摩擦。良好的沟通要求教师首先抛弃师道尊严地传统意识,弯下腰去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冷静思考学生,寻早和学生沟通的话题,创设沟通的平台,在沟通中寻找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石。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事实上,当学生随意在教师面前展现喜怒哀乐的时候,当学生向教师主动说悄悄话的时候,教育就真的成功了。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潜在的、尚未发展起来得长处和优点,进而确定自尊和自信,形成对自身成长的独立见解。

四、 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到底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当代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据资料统计,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其中,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众星捧月”的环境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抗挫折、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心和集体感;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常表现为:孤僻、忧郁、脆弱、不合群,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望子成龙家庭的孩子则心理负担重、易紧、爱发脾气;文化素质低下家庭的孩子,由于棍棒的摧残、金钱的刺激及放任自流造成了孩子心灵的扭曲。再加上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这些日常生活中零碎的小事往往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源所在。
        大家都知道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很少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心理素质。即使是明白其重要性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经常感到棘手,认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效。因此,很多教师往往在教育的实践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如果教师长期不懈地在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对待自己的心理等方面播散阳光的“种子”,教育就能收获很多心理充满“阳光”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走向理想的教育/ 王迅  主编._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12
2.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石国兴,白晋荣主编.  _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