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后疫情时代”,如何防控“心理疫情”

2020年04月30日 心理保健 “后疫情时代”,如何防控“心理疫情”已关闭评论 阅读 90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李姿蓉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问题确实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不过,我认为心理问题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忽略。

 

如果过分夸大,会让全社会更加紧张,这本身就是一种次生灾害;如果过分忽略出现的心理问题,得病了不去治疗,那病怎么会好呢?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李凌江谈到。

 

逝者家属:要防居丧反应

 

“亲友因为某种天灾、人祸、疾病去世,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居丧反应’,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李凌江教授说。

 

居丧反应是指,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感到自责、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的现象。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下降和其他胃肠道症状。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意外死亡,引起的悲伤反应会更重。

 

李凌江教授介绍:“每一次灾难事件,都会给许多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正常人经历了创伤性的事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慢慢恢复正常生活,但如果超过了一个月,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依然存在,而且无法投入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也不行了、社会交往也不行了、社会角色的功能也不能完成了、行为控制不住了,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了,这个时候就可能是病态了。”

 

一旦出现病态心理,就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做心理援助,如果心理咨询后还是没有效果就应该尽快找精神科医生看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认知治疗了。

 

李凌江教授提醒,如果负性情绪还没有损伤到居丧者的社会功能,还能上班、正常生活,那么,他的负面情绪就是不要紧的,会过去的,不必对其过度关怀。

 

一线人员:心理要及时复原

 

一线的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经历了两三个月的时刻紧绷的工作状态,如果没有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就会像弹簧一样失去弹性限度,就算休息下来了,也很难恢复成原状,他们还是会出现失眠、焦虑等情绪,而且觉得很累。

 

“这就相当于一个战士从前线打了仗,现在下来休整。刚开始休整的时候,可能还没办法放松,但不要急,人的修复能力是非常强的,绝大多数人经过了2周的休整都是可以自己修复的”,李凌江教授说,“因此,建议他们从战场下来以后,首先要自我修复,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该睡觉睡觉,该吃饭该吃饭,该出去运动去运动,该看文献继续看文献,该和朋友聊天继续聊天,恢复到战前的生活规律就能慢慢修复过来了。”

 

当然,还会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工作强度大、生活规律被打乱、每天面对生死、不能跟家里人在一起、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等等,出现应激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睡不好觉,即使“下了战场”也不能正常生活,看书看不进去了、无法正常跟人交流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记性也不好了,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功能受损伤了。

 

“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干预,看看心理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一类人里面有两种情况,有一种情况是症状比较轻的,做一些咨询、一些心理干预了就恢复了;还有一些人我做咨询做干预还是不行,那就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李凌江教授谈到。

 

康复患者:抛弃病耻感

 

一些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甚至一些武汉人经历了两三个月的疫情后,担心影响家人的健康、担心自己可能会受到歧视、担心回到小区后周围的邻居会紧张,出现了紧张、担心、烦躁、失眠、回归社会困难的现象。

 

病耻感就像是一双大手,会把患者甚至是康复者拖向黑暗的深渊。

 

其实,这部分人真没必要有“病耻感”。康复者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内心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之前确实生病了,但经过治疗已经痊愈了,不会再传染,所以,我回自己的家完全没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在接受的同时调整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正常化自己的情绪。

 

其次,李凌江教授呼吁,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公开告诉大众,新冠肺炎患者回家是正常的,他没有传染性,不应该歧视他;媒体也应该做好宣传,告诉大众患者已经痊愈了,现在是安全的、没复发的状态,科学依据表明他没有传染性了,不必恐慌、逃避,要重新关心他。

 

普通居民:避免解封后的极端情绪

 

2月初至今,普通居民在家已经憋了两个多月了,难免会有一些情绪的存在。有些人在解封之后会担心焦虑疫情会不会再次爆发,还有一些人在解封之后则是放肆出门聚会、吃吃喝喝。

 

“其实,普通大众出现的这两种行为都是正常反应,不能轻易把他们的行为都归成是病态。”李凌江教授谈到。

 

有些人在解禁以后继续担心国外严重的疫情会不会传播到国内,也是正常的,毕竟全球化的今天,有交流就会有感染的风险,所以,有一点担心、有一点焦虑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把这种焦虑、担心看见一种病态。

 

“还有一些人在后疫情时期出现了一些行为的失控,比如到外面去吃去喝去玩。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既然国家已经宣布解禁、低风险了,那就是可以去吃、去玩。只是出门的同时还是要保持警惕,‘低风险还是有风险,不是没风险’,遵守规定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把这三件事做好,感染的风险就非常低,用不着过度的担心和紧张。”李凌江教授说。

 

社会氛围:后疫情时代多些正能量

 

“我建议,社会各界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其次,发布权威信息的部门、媒体一定要发布科学的、一定尺度的信息,多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病学科主任李凌江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过多的信息、乱七八糟的谣言都会影响人类的心理恢复。

 

人类的记忆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获取、接收的信息量总是远远高于其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并且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无法验证,那么大众的精神心理一定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此外,“每个人还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整天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关心自己、医生不关心自己,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依靠外援’,自己的事情还是需要你自己面对。所以,无论是医生、社会,还是媒体,都应该鼓励大家自救,弘扬正气、稳定民心。”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服务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