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疫情面前,传递积极情绪!

2020年02月03日 心理保健 疫情面前,传递积极情绪!已关闭评论 阅读 1,52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文敏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Lynn

这个2020,算不上太平。

截止1月25日24时,#湖北累积报告新型肺炎病例1052例#,#各省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广东发生13起家庭聚集性疫情#……

在这个1月,新型冠状病毒产生并迅速经由人传人等途径广泛播散流行开来,因为存在人传人现象,所以导致了一定社区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等情况,对我国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忧虑、恐慌到应激的逐渐升级

疫情新闻不断,大量关于武汉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

因为被过量的信息冲击,不少小伙伴们,特别是接触网络更多的年轻群体,会觉得更加的惶恐,这种陡然而生的无力感仿佛被掐住了生命的脉搏,于是部分人甚至会出现冷汗、心悸、呕吐等生理不适的症状。

我们有许多的生理习惯,例如,饭前会洗手,每日刷牙嗽口。这些生理习惯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我们的心理习惯会影响我们对经历的感受和应对方式。

忧虑就是一种心理习惯。如果我们在脑海中不断重复还未发生的令人恐惧的事件,就会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到忧虑之中。即使知道一切都是徒然,一切都不太可能会发生,这种忧虑也会不受控制地加剧。当忧虑到了一定的值后,就会升级为恐惧。恐惧会促发生理的应激模式,造成我们的冷汗、心悸等,这种生理应激又反作用于我们的心理,加深本来就存在的情绪。

 

@Lynn

疫情如何摧垮

年轻人的心理防线

作为年轻群体,更容易陷入对这场疫情的恐惧之中。

首先,年轻人更恐惧意外导致的身亡。对于年轻群体来说,由衰老导致的自然死牢特别的遥远,而他们可能面临的更多的是飞来横祸。因此,“意外”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更加有危险的死亡威胁。

其次,年轻人暴露于网络更多的信息之中。社交网络能够穷尽一切的事件细节,这使得年轻人隔着社交网络,也能直面那些第一线的恐惧。

接着,在恐慌情绪下,年轻群体出现对于信息的判断失误。因为本身处于负性情绪的人,更加容易对负性消息注意并吸收,发生信息注意偏差。

将接触到的大量信息发生负性注意偏差并消化,再将这些负性信息传递,引发了更大的、群体性质的恐慌。

 

@Lynn

作为年轻一代

该如何去做

处于第二线的年轻人人心惶惶,但我们需要意识到,面对灾情更加重要的,是做对灾情有用的事情。

一位我在武汉读书的朋友在朋友圈写道:无论是经历恐慌还是追责,在网络中传播情绪起不到任何的正面作用。事到如今,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做正确的有用功。

请牢记,尽管并非一线的医护人员,处于第二线的我们,也在打这场疫情迎击战。老一辈的知识信息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年轻一辈的迎击战更要打好,我们该做的是什么?建议如下:

01

传递积极情绪

向自己传递积极的信息。负能量最容易传染并且蔓延,应该使自己注意积极信息,才能更容易保持积极心态。

向他人传递积极的信息。我们的积极态度是对前方的支持,也是对家人朋友,身边人的有力支持。

02

分辨信息真假

越是危机的时候,人们越容易丧失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更容易相信平时一眼就可以戳穿的假信息。而这个时候,理性应对消息,传递正确的官方信息,避免被假消息引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03

适当采用事例/情绪宣传

不少年轻人表示,家里最难劝服的就是长辈。这是因为,长辈判断事情容易根据自身经验,造成轻视。如何劝服长辈?有两点建议:

·通过事例进行宣传

长辈很容易被身边人的事例说服,越是接近的事例会更有说服力。

·适当渲染情绪

讲述时适当表露出震惊恐慌的情绪,让长辈察觉并且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04

积极应对疫情

·尊重医生的建议,国家的倡导。勤洗手、多消毒、戴口罩、肉类煮熟、避免到人多的聚集性场所等。

·保证正常的睡眠和作息,用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度过难关。

·倾听他人,成为家庭朋友的心理支撑,给予承诺,鼓励他人积极应对。

希望阅读完这篇文章的大家,都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灾情,以稳定的情绪帮助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应对这次的困难。

 

@Lynn

小丘说

这个特殊的春节,相信会成为很多人难忘的回忆。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共克时艰。

最后,小丘祝福大家都平安健康!

参考文献

[1]Wignall,N.(2017,August25).Retrieved from https://nickwignall.com/understanding-anxiety/

[2]Wignall,N.(2018,April20).Retrieved from https://nickwignall.com/why-we-worry/

(文章全文转载于: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