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

2016年12月09日 健心资料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已关闭评论 阅读 71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刘芳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来源:心理学网络学堂  作者:冯江平,叶存春,潘婕

      摘要:作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自己更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作者研究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各种主要表现,探讨了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研究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论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维护和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自身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造福于他人和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及其表现形式
      国内学者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但也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发现。高峰等人(1995)的研究,对上海市97所小学3055名教师,运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 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48%的小学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2%,有严重心理问题者占2%左右;而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是小学教师群体中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同层面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是:郊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地差于市区的小学教师;小学女教师除个别因子外,心理健康问题远比男教师严重,老年女教师的问题更加突出;担任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比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班主任教师比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问题要突出。
      自在等人(1993)的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贾林祥等人(1999)运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和方法,陕西省铜川市9所中小学的320名专任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好;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中学教师好;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不如男教师;
      不同学历的教师中,中师学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好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不如大学学历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上比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差;青年教师和46岁以上年龄的教师心理健康情况不如中间年龄组的好。
      王有智(2000)对陕西省榆林、延安、商洛、汉中、渭南等地区的15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验的结果发现,在SCL— 90量表的10个有关心理健康的因子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分值都高于国内常模,即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国内其他人群;问题表现突出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女性和年龄较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优于男性和年龄较小的教师。中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状况,通常会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理与心理症状。
      (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主要有三种表现:①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②弥散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③预期焦虑,如不关心现在发生的事,而担心以后可能发生的事。(3)抑郁和焦虑的交叉变动症状,引起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头痛等。这时教师若不能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心和自控,成就动机下降,开始内疚并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满与失败归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变的易怒,对外界抱以敌视。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
      2.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表现。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工作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等。
      3.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症状
不仅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做出消极判断,并产生消极的行为反应。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打交道的都是人,一旦产生不满情绪就更容易焦虑、愤怒、抑郁。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的教师,如既是父母、子女,又是丈夫(妻子)等不同的角色,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出各种心理调节,自然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
      4.职业行为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学生受益,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是学生。教师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有:(1)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上课马虎对付,教学形式死板;粗暴惩罚学生,时常小题大做,抓住学生的小错不放,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2)在教学过程中拒绝别人的意见,甚至是领导的建议。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3)对学生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烂泥糊不上墙”,从而不再关心学生。(4)对教师职业失去兴趣,每天都想着另觅高职,因而自然会将消极情绪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成因分析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往往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社会与学校因素。①教师工作繁重,每都处于紧张状态中。据辽宁省调查,教师常年日均加班50分钟以上,是商业人员的6.3倍,工人的5倍,许多教师日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然而,教师的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会引发教师的不满情绪,并降低职业的成就感。遇到难以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问题心理。②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③社会对教师的职责要求高。教师既要是智者,又要是朋友,还要是行为的模范。社会的高要求使教师背负了更多的压力。
      2.职业因素
      ①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教师角色的过度负荷,让许多教师有苦难言。②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长期处于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③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和封闭的群体,与社会联系较少。他们与朋友交流的时间也少。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
      3.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外界压力下,有些教师会出现心理问题,而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是个人因素,如:①人格因素。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对自己过于苛刻的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②个人生活的变化。如结婚或离婚、升迁或降职等,处理不好,也会带来心理问题。

      三、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1.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无助感。
教师对一些犯小错误的学生过分责罚,甚至体罚,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或自卑感。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嘲笑、讥讽和不公正或不正确的评价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不良暗示力,损害他们的自我形象,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不可能,对生活和学习总是感到没有把握,进而放弃努力,一蹶不振;学生对教师的惩罚产生的焦虑、紧张、压抑、畏惧的心理,也可能导致逃学、出走、自杀等严重事件。
      2.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厌学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但教师方面的不当行为或不良行为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以及成绩方面不能客观评价,对好生和差生不是一视同仁,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使得学生不愿上课,害怕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做出过激行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许多问题儿童或问题青少年。
      4.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
教师是世界上受到“最严厉监督”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一生。教师出现的教育教学中的不良行为,或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权钱交易等,都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腐蚀,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扭曲。
      5.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教师那些严重的不良行为,可能会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受到伤害,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情绪发展失常,或者导致儿童成年后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个别受害者甚至会发生神经疾患或心理变态。这种对学生心灵的虐待,虽然从外表看不出痕迹,但其危害并不亚于肉体上的摧残。所以有人说,教师一言可以兴才,一言亦可丧才。
      6.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恶化,使教育效果下降。由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可能直接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或厌恶情绪,就会使教师威信下降,教育不产生效力。而当这些教师发现学生不听话、不服从自己时,就有可能采用更多、更严厉的措施以制服,于是形成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方面可能使学生遭受更多、更大的心灵伤害,另一方面,教师也会因此而累得精疲力尽却毫无教育效果可言,产生更多的情绪,最终又损害到自身的身心健康。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不应只是个人的所思所为,而应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百年树人的根本所在。
      1.引导教师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录取率是教师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所以,教师们重视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重视与教学有关的诸多问题,但对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考虑较少,甚至知之甚少,或无暇顾及。因此,使教师转变观念,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领导要根据教师的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采取校内与校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社会和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如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做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促进教师的职业化进程,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标准。
      3.发挥教育行政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因此,要切实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改善教育行政机构的作用,促进学校环境的结构性改变。
      (1)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率,缩短工作时间,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及其他问题的敏感性,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提供更多职前和职中培训等。
      (2)采取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生活中,他们对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需要付出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履行自己的义务;社会上,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教师偶尔的行为闪失会遭到周围舆论的强烈谴责。另外,教师强烈的成就动机,也可能因受阻而导致挫折感并引起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领导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3)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创造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罗杰斯曾说过,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比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让他们在获奖中产生自信;组织校内各种评优活动,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让每位教师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为教师提供进修、提高、科研的机会和时间,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丰富经验,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等等,使教师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4)校长及管理人员的领导作风,影响着学校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教师在民主、友善的领导气氛中,容易发挥积极性。反之则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
      4.及时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
      (1)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个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观念,即有关自我的“图像”,是左右个性的真正关键。正如美国学者M·马尔兹所说:“改变你的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你的个性;发展自我意象,可伸展你人生的深层空间,使你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华和新的生命活力”。教师若有良好的自我意象,则会自尊、自信、情绪稳定,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自卑、焦虑、敌对、偏执、难以和人相处,使自我发展受到限制。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关键在于要求个体接受真实的自我,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深信自己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使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为外界对教师的评价左右,不为教师的经济、政治地位而动。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象。
      (2)帮助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体会得到更多的肯定性评价,在遭受挫折时,会得到朋友心理上的支持,进而克服由于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处于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容易导致焦虑的发生,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善上下级关系和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互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3)帮助其确立合理的信念。由于教师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困扰对于教师尤为明显。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认为,情绪困扰是由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特征,即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绝对化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显然,要使教师的情绪趋于合理,关键在于帮助他们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终减少或消除其情绪困扰,使之成为情绪健康的人。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很重要。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②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③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④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⑤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5.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技术
      (1)放松训练。这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
      (2)时间管理技巧。为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应当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
      (3)认知重建策略。教师要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自我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如“我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经常表扬自己等。
      (4)反思。它是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仅指简单的反省,还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国外学者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应当是: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新手型教师的水平。反思的倾向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分析;与专家型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与对方交换看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等。
      (5)树立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喜欢教师职业,有高度的事业心,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心情与心境,那么教师就具有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对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对于教师职业的信念和理想,对学生无私的支持性的爱与宽容精神,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6.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是70年代初被引入精神病治疗领域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系统中的个体能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交流使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互相交流的社会网络。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压力情景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健康。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其他群体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视为蜡烛,然而,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时,社会支持就更为重要。对教师的社会支持是多方面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可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如提供某些必要的知识)、实践支持(如帮助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情感支持,都能增强教师对工作情境的控制感,降低压力水平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具有激发创造力、催人上进的功能。
      7.专家协助
      学校可以请专家开设各种讲座、课程,培训教师具有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尤其对于学校领导能力范围之外的某些教师的较为严重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专家的协助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的心理健康既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工作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各个方面都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保证他们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