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疏导建议

2020年02月11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疏导建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1,21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肖汉仕: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教授)
 
一、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当前突发的疫情对人们的心理构成了强烈的劣性刺激,在人们心理准备不足、承受力不够、调适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强烈、持久的消极影响,带来心理压力,产生情绪困扰,如缺乏科学的教育、疏导及干预,很容易恶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们不良的行为反应,影响当前的疫情防控和以后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心态,成为改革攻坚及正常社会活动恢复的障碍,有的容易留下心理方面的后遗症,影响社会心态的优化及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社会大众的比较普遍且值得关注的个体心理与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过分担忧、紧张焦虑、恐惧慌张、悲观绝望、盲目从众、多疑多虑、岗位倦怠、抱怨推诿、不满愤怒、攻击倾向、冷漠自私、自我中心、内疚懊悔、自暴自弃、冤枉委屈、侥幸心理、旁观心理等。
    其中社会大众比较普遍的有:过分恐慌、担忧、焦虑、抑郁、多疑多虑、不满、抱怨、愤怒、盲从、安全感缺失等。
    疾病患者及亲友容易出现悲观、绝望、不满、自暴自弃、恐惧、慌张、懊悔、自责、抱怨、无助感等。
    一线抗疫及相关工作者。包括相关医护人员、基层公务员、各类在岗工作者等容易出现的岗位倦怠、心理压力过大、冤枉、委屈感、无力感、伤心、内疚、无助、烦躁等。
    私营企业主:担忧、消极无为感、听天由命感、失去发展信心、抱怨等。
    这些心理反应,有些是突发事件后的一时的、也难免的,随着疫情的防控成效的显现,有些心理也会一定程度上逐渐缓解。
    但如果这些心理反应过于消极、过于强烈、持续的时间过久、过于频繁,常引发出消极、退缩、逃避、冲动、攻击等行为倾向及行为表现,容易恶化为严重心理障碍,甚至引发适应不良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事件。
其原因除了疫情等客观现实的刺激外,也与人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
二、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及疏导对策建议: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在当前现实背景下,为了缓解这些心理问题,促进对疫情的心理防控,特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舆论宣传优化社会心态
    利用各种主流媒体及引导微信等网络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加大正面消息、正能量的传播力度,特别防控疫情中的好人好事、治愈患者的信息、对患者的关怀、对相关困难者的物质及社会心理支持,宣传党和政府对各类人员的政策扶助及心理关怀、复工复产的先进典型,普及心理保健与心态调适的科学知识等。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培养理性、平和、自心、自强、奉献、积极、上进、乐观、坚强等良好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感受温暖、形成感恩心、培养同理心、同情心、激励亲社会的行为。引导人们用发展的眼光、乐观的态度、理性的思维从长远、从大局、从积极方面看待事物,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转危为安、兴利除弊、杨优抑劣。
教育居民在重视健身的同时也注重心理健康促进,普及自我健心的智慧,消除心理病耻感。在电视台、学习平台开设全民健心讲座,帮助全国居民学会心理自助、积极开展人际心理互助、主动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2、通过心理教育矫正非理性认知
    由于思维习惯及认知方式影响思想观念,进而影响情绪及行为,有关行为的教育及管理要深入于心,有些工作需要从“心”开始,才能更好地入耳入心。
 (1)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应将心理教育有机渗透到思想教育与疫情防控中去,将工作对象的心理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情绪管理能力、心态调适能力、获取幸福能力、自我监控能力。
 (2)通过心理教育与自我调适,帮助人们自我矫正消极思维、单向思维、夸大或缩小、杞人忧天、夸大其词、糟糕透顶、以偏概全、极端化思维、非此即彼、强人所难、仓促下结论、情绪化判断、笼统化判断、视可能为肯定、视想象为现实、责任独揽、责任推诿、自我中心、他人中心、盲目从众、无端牵连、绝对化要求、多疑多虑等,引导人们积极思维、多向思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从而避免认知歪曲,以便形成理性的思想观念,理智地接受现实,积极改变现实或主动适应现实。
 (3) 建议向居民推介一些适合社会大众的网络视频课程,供居民免费在家通过手机学习。例如《好心态  如何自己造——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导居民利用休闲时间学点自我健心的智慧,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优化社会心态。
3、开展心理服务以提供心理支持
 (1)由专业人士开设辅导讲座。组织或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深入基层,面向医务人士、基层干部、社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帮助人们理性调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2)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如请专业心理工作者通过心理热线、上门走访为有特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患者及有关人士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有心理帮助需要的居民应主动、及时、科学地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以免恶化。发现有心理干预需要的患者要及时转介给相关机构,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肖汉仕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智库心理专家。
“全民健心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二等奖。
  《好心态  如何自己造——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课程请网易的 中国大学MOOC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0711HUNNU014-1205793808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