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维护与促进国民心理健康而不懈努力

2015年03月06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为维护与促进国民心理健康而不懈努力已关闭评论 阅读 85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作者: 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非研究员;学术秘书赵业粉 ║ 日期: 2014/04/16 

 

  国民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力强盛和国家发展。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探索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机制,寻找早期识别心理障碍的指标与途径,化解灾后民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从生物-社会-环境-工程多个层面回答提升人口素质与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础科学问题。本着这样的宗旨和目的,2013年,在研究所的总体部署下,实验室全体师生潜心科研,不断积累,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二三”战略规划,围绕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在科研产出方面,陈楚侨研究员领衔的心理所重大突破方向之一“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领域在基因-脑-行为层面发现并验证了心理疾患早期识别的若干重要客观指标,对改变当前临床诊断以经验为主、降低心理疾患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创造性思维中关键认知神经科学机理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模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王晶研究组的“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数据库——Bdgene”和“针对疾病相关非编码区域的分析工具rSNPBase”、陈楚侨研究组的“Neurological soft signs are not “soft” i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networks: Evidence from ALE meta-analysis”获得心理所高影响力成果奖励。 

  2013年实验室发表英文论文107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98篇,影响因子大于5分以上的文章15篇,实验室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或通讯作者单位的SCI/SSCI论文72篇。实验室发表专著7部。上报咨询报告中有7篇被中办采用,其中1篇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12篇被中国科学院采用,其中2篇获得院领导批示;发表CSCD收录中文论文54篇,其中实验室作为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38篇。国内专利申请2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 

  在科研项目方面,2013年实验室新增及在研纵向和横向课题共131项,合同经费共1.10亿元,本年度实到经费3367.43万元。其中新增国家科技项目19项,横向课题17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主任基金1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2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 

  在队伍建设方面,2013年,王亮博士入选“青年千人计划”,陈楚侨研究员在“百人计划”终期考核中获得优秀,实验室学术顾问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Lars-Göran Nilsson教授获批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郭建友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2-2013年度优秀会员。龙迪教授荣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杰出校友奖”。由陈楚侨研究员牵头的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在3月份通过试运行评估,正式启动。王晶研究员和隋南研究员分别荣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和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陈星洁、张维晨和丁学坤三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张柳燕荣获2013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王毅荣获2013年度中科院长优秀奖。在国内外心理学组织和期刊任职70人次,包括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主席。 

  在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在“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方向上组织了第三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情绪神经科学研讨会暨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高峰论坛、第三届精神疾病研讨会。在“灾害与创伤心理研究”方向上,组织了中国第二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PTSD与地震中意研讨会、灾害医学与创伤心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心理健康促进领域,组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应用学术研讨会。扩大了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2013年实验室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11人次,国际合作成果40余篇。 

  在平台基地方面,2013年实验室已完成动物脑功能定量分析平台和行为神经生物学研究平台的建设。目前拥有了涵盖基因、脑、行为三个层面的心理健康综合实验平台(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算法系统、跨感觉通道实验系统、清醒动物电生理实验系统、药物成瘾和应激实验系统,非人灵长类实验系统)和纵向动态大数据库(双生子、国民心理特征、人类信息和神经认知内表型、灾后人群创伤)。实验室共有15台大型仪器加入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平台,其中6台总共享时间为1827小时。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初见成效。在合作研究基地方面,2013年5月,实验室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心理健康联合实验室”,在项目合作、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课程开设方面进行合作和共建。 

  在科技创新为民服务方面,在云南邵通、四川雅安等地,按照“科技救灾,创新为民”的总指导,继续开展扎实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以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为依托,持续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分时段、分空间、分重点和逐步本地化的心理援助工作,形成了基于社区、学校和医疗卫生系统的综合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格局,并通过选拔与培训相结合,为灾地区建立起一支能够长期持续为当地提供服务的心理援助队伍。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受到党和政府亲切关怀,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一行视察芦山灾区期间,亲临心理所设立在芦山隆兴中心学校的心理援助工作站,亲切看望了在此开展心理援助的心理所专家和志愿者。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顺利,应多个部委机关邀请,开展“名家谈心理”大型心理健康讲座40余讲。 

  在运行管理方面,实验室批准新开放课题10项;在研11项(含延续资助2项)。实验室自主部署课题30项继续顺利执行。新批准并执行的实验室博士后基金2项。 

  2014年,实验室将认真分析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科学定义心理健康,继续推进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机制研究,寻找早期识别心理障碍的指标与途径,化解灾后民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探索属于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中国人找到一条走向心理健康之路。具体实施方面,在重大突破方向“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上坚持原始创新,在重点培育方向“灾害与创伤心理”上坚持理论研究、模式建构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申请并争取获批基金委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青年973项目等,以及北京市科技奖。顺利举办第四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和老年心理研究与促进国际研讨会。同时,积极配合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开展,建设实验室积极向上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服务。努力履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进一步推进“一二三”战略规划的实施,认真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共同开创研究所新的辉煌,为中国人找到一条走向心理健康之路! 

  附: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总体目标

  从生物-社会-环境-工程多个层面回答提升人口素质与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础科学问题。  国民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力强盛和国家发展。实验室研究探索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机制,寻找早期识别心理障碍的指标与途径,化解灾后民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实验室定位、研究方向和内容

  主要开展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机制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1)心理健康的环境与生物学交互作用机制;2)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健康的机制; 3)心理疾患早期识别与干预的新技术、新方法; 4)情绪调节机制及其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5)灾害与突发事件下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研究队伍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的创新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包括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神经免疫学、生理学等,目前有固定职工73人,其中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22人,助理研究员26人,支撑人员8人。其中,有1位世界科学院院士,2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位卢嘉锡青年人才,4位中科院创新促进会会员,2位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另有1位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