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肖汉仕献策湖南:期盼率先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2015年01月28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肖汉仕献策湖南:期盼率先实施全民健心工程已关闭评论 阅读 76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肖汉仕(作者系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4-09-09 20:50:04 来源: 红网(长沙)首发 编辑:程赛 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百度健康等大量媒体转载
 
 
  现代人都在追求身心健康,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大家知道需要健身;同样,为了促进心理健康,其实也需要健心。正所谓,健身还需健心,健康才有保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全面发展、建功立业、适应社会的基础,健康的心态是健康重要的内容、人生幸福的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科学培育,一辈子不断地优化;心理健康需要终生的精心维护与促进。这里的健心是指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全民健心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促进全民的心理健康。全民健心工程是指以优化全民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全面提供社会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全民积极参与为途径的实践活动。其发展性目标是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促进其他素质优化的同时,自我预防心理问题;其防治性目标是维护并恢复心理健康。全民健心工程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居民,服务人生全程、依靠全民参与。
  
  一、全民健心的意义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事关国民素质的提升、居民的全面健康、社会心态的优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一)全民健心有利于国民心理素质的提升
  
  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需依靠全体国民良好的素质做保证,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提供心理正能量。
  
  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具有的性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不仅包括认知能力,而且包括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发展动力。心理素质不仅为其他素质发展提供基础与动力源泉,而且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其行为的社会适应。
  
  全民健心工程首先是以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帮助全民努力培育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乐群、合群、善良、乐观、开朗、坚强、理性、平和、勤劳、勇敢、乐业、敬业、积极、上进、认真、负责等良好的性格品质,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心理能力训练方面不仅要开发人们的智力潜能,促进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而且要强化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应变能力、竞争协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心态调适能力、行为自控能力,促进人们的顺利社会化;还要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主体的主动发展。
  
  通过育性、启智、强能、激力,优化心理素质,并且促进其他素质发展与心理健康。
  
  因此,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将不仅能优化国民个体的心理素质,而且将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主动提升。
  
  (二)全民健心有利于人们的全面健康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心有利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状况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包括现实环境的优劣、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社会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的有无等等。由于现实环境不会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可能尽如人意;心理素质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面临自身发展与适应的难题与问题。由于长期忽视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人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严重滞后,心理保健意识与心理保健能力严重缺乏,加上应有的社会心理支持与心理卫生服务不足,以致心理问题难以完全避免,并且呈现出日益严峻化趋势。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上升至1/4。然而,目前卫生预算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其中对精神卫生服务的投入更是仅占卫生预算的2.35%。全国至少有5600万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尚未接受过任何有关的医疗服务,即使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每4人中也仅有1人接受过正规的精神科医疗服务[1]。
  
  在我国,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超过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中,超过50%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然而90%的抑郁症患者都意识不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2]。中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患者更多,还有大量的居民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使心理健康的人也难以完全免除情绪困扰与偶尔过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因素而自杀的事件或杀人、伤人的案例层出不穷。
  
  如今人类已经过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心理疾病时代。有关专家预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21世纪,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3]。
  
  正所谓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各行各业各有其压力,每个人从新生儿到临终都有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都需要心理的支持与服务。虽然只有少数人存在心理康复的需要,但是多数人将面临心理适应的难题,每个人都有心理发展的欲求。因此,人人需要育心、护心,并且个个希望乐心。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心理需要层次的提升,人们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渴望在心理矛盾、处于逆境、遭遇挫折、受到委屈、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时能够及时获得心理帮助,得到理解、鼓励、支持、开导、启发、肯定、安慰、劝告、同情、倾诉等社会心理支持。希望有话有处说、说话有人听、忧愁有人排、烦恼有人解、压力有法缓、心态有人测、障碍有人除、心病有人医,需要建构完善的心理卫生服务以实现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和矫治。
  
  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都需要主体的自觉实践,这就需要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人们树立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具备心理保健能力,学会心理调适,在积极自助的同时,也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将通过及时的心理卫生干预给有心理问题的人雪中送炭,矫治心理障碍;帮助心理处于亚健康的人及时获得社会心理支持以恢复心理健康;即使心理健康人也可以锦上添花,促进心理素质进一步优化。
  
  因此,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各类人群心理健康状态的促进。
  
  健心有利于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人们比较注意预防病从“口”入,却容易忽视病由,“心”生或病由“情”生。现代医学通过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研究发现,心身疾病日益增多,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等。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等。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疾病可能发生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以及恶性肿瘤、皮肤病、耳鼻喉等身体的各个方面。
  
  可见,心理因素在许多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的发生与恶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心身疾病的发生与病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紧密相关。
  
  因此,躯体疾病的预防与矫治都除了健身与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健心与必要的心理干预,需要通过健心以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身健康,通过必要的心理干预恢复身体健康。
  
  健心有利于促进人们社会适应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变化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我国现代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系列变化特点或趋势,例如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自由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膨胀化、传播快捷化、知识更新频繁化、生活节奏快速化、科技影响深远化、竞争激烈化、协作紧密化、人际关系复杂化、贫富差距扩大化、人口老龄化、宏观生态环境恶劣化。这些社会现实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的心理发展、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心理适应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给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与威胁。要想兴利除弊,需要全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适应社会变化,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要想具备现实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必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自我培育,有意识地加强心理修养以优化性格品质;注重承受挫折、适应变化、管理情绪、调适压力、控制行为等心理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心理的社会化;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促进对社会的主动适应。
  
  健心有利于促进人们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主要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自然界及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循的一定规律、规则、规范,具备应有的核心价值观等。
  
  道德健康要求严于律己、自尊自爱,对他人谦让友爱,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父母孝敬,对物爱惜节俭等等。这些既是道德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良好性格品质的应有体现。良好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是道德健康的基础。现实社会中,良好心理素质的缺失是道德不健康甚至违法乱纪的根源之一。例如,缺少自尊自爱的人容易放任自流,缺乏他人意识的人容易损人利己,缺乏理性平和心态的人容易偏激冲动,缺乏积极进取心的人容易自暴自弃,缺乏自律意识与自控能力的人容易越轨违规。
  
  道德健康不仅需要道德教育,也需要心理教育,正所谓育人先育心,现代德育需要从“心”开始,排除盲目逆反、对抗、偏执、固执等心理障碍,激发内在需要与动机,才能促进道德教育入耳入心,变“要我”为“我要”,实现道德要求以及应有的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化。通过良好性格品质的培育、心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心理优化,进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增进道德健康。
  
  (三)全民健心有益于社会心态的优化
  
  社会心态产生于社会个体心理,又以整体的形态存在,进而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大局。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态是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文化建设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心态的优劣,社会心态的好坏又反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的社会心理状态存在许多不理想的因素,令人担忧。例如自卑、自负、偏激、浮躁、消极、悲观、失衡、妒忌、怨恨、苦恼、困惑、焦虑、抑郁、怀疑、恐惧、不安、无助、空虚、冷漠等消极心态较为普遍。一些社会公众表现出极端化、情绪化、畸形化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人经常处于负性情绪之中,有的烦躁时会持续很久、生气时怒不可遏、发火时不顾一切,却意识不到不当情绪对自己的健康、事业、幸福的消极影响,许多人既不会自我调适,也不主动求助,任其恶化。这样容易在某些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引发不当行为甚至群体性事件,在情绪失控状态下,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刑事案件。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进一步扩展,需要标准大幅度提高;社会不信任感扩大并固化,群际冲突与社会矛盾增加;底层认同及弱势群体认同比较普遍;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与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大量自杀、自残现象以及凶杀、暴力、群体事件的存在,大多数与当事人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素质低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关系,有的成为社会事件的导火索或催发剂。
  
  这些现象与我国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与心理疏导机制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它使得社会个体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难以获得所需的社会心理支持,难以及时得到缓解。个体心理失衡,负性情绪弥散加剧着社会心态失衡现象。同时,由于社会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致使心理障碍难以及时发现,或得不到科学及时的干预,以致心理压力因得不到缓解而带来严重情绪困扰,轻度的心理问题演化为重度的心理障碍甚至恶化为精神疾病。
  
  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破坏人际关系、影响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阻碍着个体的顺利社会化,而且也容易引发不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威胁着社会心态的和谐、安定和可持续发展。
  
  要想遏制当前社会心态不良,社会心理问题严峻化的趋势,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需要在开展全民健身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实施全民健心工程,在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心态建设,通过全民健心工程在实现心理文明的同时,也为其他五个文明建设提供所需的心理素质与健康心态。实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要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社会心态建设,一方面需要面向全民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为全民及时提供所需的社会心理支持;努力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尽量减少劣性刺激,最大限度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心理高危人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服务,以预防恶化;提高心理障碍患者的及时就诊率和康复率。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构并完善面向各类心理求助者的心理服务机构,以满足人们心理发展、心理适应与心理康复的需要。将心理与行为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解决于发展过程之中。从而通过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健康的维护促进社会心态的优化,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
  
  (四)全民健心工程有益于社会治理现代化
  
  心理影响行为,心态制约状态,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表现。因为人的行为除了受制于外部的影响外,还受着内在的认知、情绪、意志的共同制约。现代社会治理需要以人为中心,从单纯的行为管理向心理深化,需要从“心”开始,深入于“心”,以心导行,由自律向他律转化,避免单纯的强力控制或疲于事后应付。
  
  现代社会管理面临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的挑战,容易陷入管理者辛苦,被管理者痛苦的尴尬局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训练,以致不少人的心理素质适应不了现实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自我调适能力弱,内在应有的需要、动机缺失。这一心理现象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甚至群体事件,威胁社会的安定,制约改革的进行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有可能成为改革攻坚的障碍与陷阱。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时,尤其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心态,具备应有的心理承受力与心态调适能力,为改革攻坚提供心理资源与精神正能量,为此,迫切需要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将促使社会管理者优化管理理念与思路,与时俱进,积极改善各种管理措施与方法,注重心理关怀,了解人的心理需要,满足合理需求,学会心理疏导,提升心理工作能力。这样,一方面提高社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大量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有效化解矛盾,减少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心理伤害;而且将更有效地促进家庭、单位、社区、社会的安定、和谐、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全民健心工程是新时期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创新的必要举措,对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具有独特的功能。
  
  可见,全民健心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全面健康,而且有益于社会心态的优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实施全民健心工程已经不再是现代人的奢侈品、也不应作为装饰品,已经成为每个人终身的必需品。
  
  二、希望湖南率先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以敢为人先为特点的湖南人在健心领域也应该领先一步,有关决策者应该高瞻远瞩,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率先实施全民健心工程,以优化全省人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全省人们的心理健康,提升全省人们的幸福指数,也藉此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改革攻坚提供所需的正能量,为全国树立榜样。
  
  (一)充分调动人们健心的积极性
  
  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必需依靠全民的积极参与。
  
  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阅读、听讲座、体验、感悟、学习等活动强化健心意识与能力。
  
  结合日常生活育心护心。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休闲、健身、交往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积极自助并及时求助。有意识地自我营造积极心态、自我预防不良心态,努力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注意人际心理的互助。相互尊重、理解、包容、鼓励、欣赏、感恩、悦纳、同情、关心、爱护以及合理的开导、提醒乃至善意的批评等。
  
  (二)尽量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注重以人为本与心理疏导,将人文关怀深入于“心”,落实于人们心理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心理疏导与教育及管理、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
  
  通过改善民生以减轻人们的生存压力,加速民主化进程,丰富精神生活,提供先进文化、注重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扬优抑劣。
  
  将人们合理的心理需要的满足纳入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目标体系,将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指数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
  
  在重大决策出台前,对有关对象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进行预测与预警,纳入风险评估,做好心理辅导,减少心理的伤害。
  
  优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优化生活环境,优化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尽量减少人为的心理伤害。
  
  (三)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同时尽快普及向全社会,面向全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人们树立育心、护心、乐心意识,增强心理的自我保健与自我优化的能力。
  
  指导人们培育心理素质,努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心理应变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行为自控能力,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帮助人们学会自我营造良好心态,懂得奋斗求乐、化有为乐、化苦为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能够自我预防、自我识别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适,在必要时主动求助。
  
  (四)提供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
  
  开展人际心理互助。心理互助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相互帮助,体现在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悦纳、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感恩、相互提醒、相互开导、相互倾听、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等。
  
  形成心理帮助机制。各级干部要学会做群众的知心朋友与心理顾问,社区需要组建心理志愿者队伍,使人们心中的不快有处宣泄、苦恼有人倾听、忧愁有人排解、困惑有人解释、压力有人缓解、委屈有人理解、困境有人帮助、心理矛盾时有人参谋、行为冲动时有人提醒,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建构心理支持机制。社会将心理帮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助心为荣、助心为乐的氛围,将心理帮助方法的指导纳入学校教育、职工培训、公务员考核、技能提升继续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关怀作为争先创优的评价指标。
  
  (五)完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
  
  重视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作用,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率与康复率。
  
  需要将心理卫生工作前移,建立各级心理服务中心(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
  
  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扶植有关的公益组织及热心人士,大量培养心理服务人才者,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
  
  为将这一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具体建议为:
  
  1、湖南省成立全民健心工程研究与指导中心。
  
  2、建议将5月25日作为湖南全民健心日。

  
  参考文献
  
  [1]新京报2009年01月05日
  
  [2]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4-08
  
  [3]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1999年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6
  
  文/肖汉仕(作者系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献策湖南:期盼率先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