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要紧盯孩子

2020年09月08日 心质培养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要紧盯孩子已关闭评论 阅读 72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王红蕾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1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留言:

我女儿初一成绩挺好的,初二开始不想上学。我脾气暴躁,虽然看了很多相关的书,但那些方法用在女儿身上一点用没有,油盐不进。

有时候,会忍不住打骂或嘲讽孩子,事后又无比自责与懊悔,我们的关系一度很糟糕。

我担心孩子学习不上心,欠缺的知识太多,怕是到时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努力寻求改变,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

妈妈的留言里充斥着挫败、焦虑、自责、担心、懊悔、无力等一连串负面情绪。

表面看上去,是孩子的学业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A女儿不想上学,是诱发事件;

B孩子学习不上进,考不上高中,是妈妈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C打骂或嘲讽孩子,与孩子关系糟糕,是妈妈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妈妈想要的。她想要的,应该是女儿好好学习,考上高中。

解读这则留言,并非要责怪谁。

我们都清楚,孩子学业上遇到问题,是孩子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父母遇到孩子学业上的问题,是父母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至少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如此。

2

这个问题,好解吗?

在父母看来,好解。

孩子只要想上学,好好学,问题就迎刃而解。

但是,在孩子看来,不好解。

我就是不想上,学不进,怎么办?

大部分父母不愿面对或者承认,孩子不想上、学不进的问题,找不到方法与孩子探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焦虑之下情绪失控,冲孩子发一通火。事后,又无比自责与懊恼。

这个过程,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亲身体验过。往往是,刺痛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亲子关系恶化。

亲子关系一旦进入沼泽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话就变成了“你说的都对,我一句不听。”或者,干脆反着来,既为防御,也是报复。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与极其敏感的青春期孩子沟通,你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沟通中传达出来的非语言信息,比如态度、面部表情、语气等。

根据有效沟通的55387定律:沟通的肢体语言占55%,语气语调占38%,内容占7%。

而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常常用威胁或者生硬的语气讲道理(说教)。

比如:

你都初二了,再不好好学,高中都考不上。

就你现在这样,长大了还想当作家?

我们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你不好好学对得起谁?

你看燕子,这次考了全班第三,再看看你,才考了第八名,比上学期还退步了一名。

我们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学习搞好。

回忆我们读中学时,听到这样的话是怎样的感受?

是恍然大悟,用功苦读,还是嗤之以鼻,反唇相讥?

青春期本就是充满迷茫与混乱的时期,

一个身着依赖父母的皮囊

却怀揣一颗渴望独立之心的时期,

一个明明自己什么都不是

却误以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时期,

一个在现实中奋力挣扎

努力寻找自我的时期,

一个脆弱的时期。

3

青春期的学业问题,往往不单是学业问题,大多伴随着成长烦恼、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或其它行为问题。

这是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问题,过了这个阶段会自动过去,有的不会。

如果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寻找开锁的钥匙,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和了解。

一如 “钥匙和锁”的小故事告诫我们的,做不成钥匙也别做铁杆。

故事说,有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

“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青春期孩子的心,海底针。有时候,好心好意细声细语,也难免被当成驴肝肺。

没有一个父母是万能钥匙。

我们都应该努力用幽默和耐心去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从而才能对孩子宽容、慈爱。

不断责怪自己的过失,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的情绪而无法自拔,从而无法与孩子建立联结,沟通更无从谈起。

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误解和损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父母学会体谅自己的情绪,能够使你对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采取更加温和、宽容的态度。

学会平复自己的情绪,不再在罪恶感和对孩子的愤怒情绪之间左右摇摆,父母才能在抚慰孩子的同时督促孩子的成长,父母自身也得到成长。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与其紧盯孩子,不如紧盯自己。

内观与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能够打开与孩子重新建立联结的大门。

先建立沟通的桥梁,沟通才能产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父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清自己在与孩子的受损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破裂的修复,还能减轻我们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羞耻感。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课。

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有足够的空间反思和成长,也才可能找到打开大锁的钥匙。

- END –

(文章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