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长大后最吃亏的,往往是这种孩子

2019年11月23日 心质培养 长大后最吃亏的,往往是这种孩子已关闭评论 阅读 75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张童敏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坐高铁时,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幕:
 
列车员查票,发现一位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女儿,两个人坐在一个座位上。很显然,小女孩并没有买票。
 
那位妈妈的表情很不自然,可是还是在强行狡辩:这孩子才5岁,就是看着高,其实肯定没过一米二。
 
列车员笑着说:谁家都有孩子,孩子长个是好事,咱们去量一量,要是超过了咱们把票补一下就好了。
 
谁知那位妈妈拽了拽女儿的衣服,跟她使了个眼色。意思大概是说,记得我之前跟你说的,腿弯着点。
 
到了刻度墙前面,妈妈还特意给女儿脱了鞋。可没想到,身高还是超过了一米二。
 
妈妈不情愿的去补了票,回到座位上就开始训小女孩,让你弯腿弓腰你怎么不听啊,昨天怎么跟你说的,你想买的洋娃娃别买了,钱都用来补票了。
 
一张车票,二三百块而已。相信大多数的家庭,是承受的起这个数额的。
 
可这位妈妈,为了这些蝇头小利,丢掉了孩子身上很多珍贵的品质。
 
一个爱占便宜的人,在社会上必然处处碰壁。一个从小爱占便宜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吃大亏。
 
爱占便宜的孩子,将来会吃大亏
 
知乎上有人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毕业后去了法国,开始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
 
她发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有漏洞可循:车站是开放式的,没有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一切,全凭自觉。
 
女孩耍起了小聪明,她开始逃票,并为自己占到小便宜、节省了生活费而沾沾自喜。
 
四年后,当女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踌躇满志地应聘巴黎那些跨国公司时,初审过后,无一例外都被婉言拒绝。一次次的失败,让女孩积满了愤怒。
 
当再一次面对一家大公司的拒绝时,她认定公司有种族歧视倾向,不料对方却答道:看到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我们非常重视你。但看了你的征信记录,我们发现你有三次以上乘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女孩试图辩解,但对方说:
 
这个事情证明你不遵守规则,还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是没办法信任的,工作中,很多事情要靠自觉。
 
针对女孩的失信行为,那家公司坦诚相告: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她可能都找不到愿意雇佣她的公司。
 
虽然这个姑娘拥有闪光的学历背景,可惜在法律道德意识上却是不及格。
 
缺失的道德教育,社会将不打招呼地全部补回来,因此丧失机会和各种人生可能性。这岂不是比直接失去金钱和物质还得不偿失吗?
 
贪的是小便宜,丢失的是品德
 
很多父母,常常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在孩子面前丢掉了道德底线。
 
去年,一则“家长带娃疯抢桔子”的新闻,刷新了广大网友的三观。
 
司机王师傅,在开车运送32吨桔子至北京销售的路上,不慎与其他车追尾,车子损坏严重。他迫不得已,只能将桔子拖到附近县城贱卖。
 
因为在车祸中受了伤,王师傅腿脚不便,只得让买桔子的人自己上车取货。
 
此时,正逢附近一所学校放学。带着孩子的家长们看到有便宜可占,一马当先冲上车子奋力拼抢,孩子则跟在身后,马不停蹄用塑料袋盛装“战利品”。
 
王师傅哭着哀求却无济于事,20多吨的桔子,价值8万元,仅仅只收回了9000元。
 
事情传到网上后,网友们纷纷气愤地质问:“这些家长是缺钱,还是缺德?”
 
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身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付诸行动。
 
占小便宜的父母,表面上看省了钱,吃的却是不可挽回的亏。他们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给孩子树立道德底线的宝贵机会。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因盗窃罪而送进少管所的14岁少年,被问及偷盗的缘由,他说:习惯了,有瘾。
 
孩子的妈妈听后哭着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这位妈妈平时爱占小便宜。去菜市场,付完钱后,总会再多拿人家几根青菜;去超市,只要有试吃,就会让孩子吃了又吃;她还经常揩单位的油,今天拿一包打印纸,明天拿一盒签字笔,后天拿包垃圾袋……
 
她曾当着孩子的面沾沾自喜,炫耀自己的“战利品”,说自己为家里省了多大一笔开支。慢慢地孩子也变得跟她一样,喜欢占人便宜。
 
直到孩子因为偷盗伤人被抓了,妈妈才慌了神。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曾说:爱占小便宜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健康的因素。孩子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时期,对于孩子爱占小便宜的行为,父母不能视而不见,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纠正。
 
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贪婪的个性不是一天养成的。贪图小便宜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纠正,孩子会一步步滑向贪婪的深渊。
 
占一时便宜,看似无关紧要。却不知,贪婪终会上瘾。
 
养成占小便宜习惯的孩子,无异于长期立于“危墙之下”。总有一天,会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曾国藩家书》中总结了九类人不可交,其中有一条就是“好占便宜者不交”。这类人处处贪图小利,事事不愿吃亏,必然在社会上碰壁,落得无立锥之地的下场。
 
不慕眼前之利的孩子,该如何培养呢?
 
● 父母以身作则
 
《哈佛家训》上有一个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观看一场演出,他走到售票处询问门票价格。
 
“成人5枚硬币,6岁以上儿童3枚,6岁以下儿童免票。”
 
“这是我的两个儿子,一个3岁,另外一个7岁,还有我。”父亲说。
 
买完票,售票员半开玩笑地告诉父亲:“其实,你本可以节省3枚硬币。如果你说老大还没到6岁,我绝不会看出真相。”
 
“也许是吧。”父亲看着两个儿子说:“但是,孩子们自己知道,他们一辈子记得这个不光彩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为人父母都端正自己的行为,说到做到,孩子才能诚信、正义,富有爱心。
 
家庭是塑造孩子品格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塑造孩子性格的第一任老师。
 
 
 
● 培养物权意识,严管真爱并重
 
不贪小利,首先要正确认识“物和占有”的概念。
 
2-3岁开始,孩子就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懂得什么是“我的”,并逐渐发展出占有物品的强烈愿望。
 
当孩子吵闹着要玩具零食时,并不是染上了贪心的坏毛病,而是物权意识的关键期来临了。
 
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界限,私人和公共的界限,明确物品等资源的归属。
 
另一方面,培养占有的安全感也不可忽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匮乏感”,当孩子的欲望被过多剥夺和压抑,内心就会形成一个黑洞,成年后会不断试图填补,。
 
曾经看过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家教很严,从小父母不许他吃零食,他也成了逛街从不要吃要喝的乖孩子。
 
可是他后来却有了一个癖好:每次路过超市的试吃区,他总要挨个儿吃个遍,一圈吃下来就能解决一顿饭。
 
他也为此感到难为情,可就是抑制不住伸手的冲动。
 
过分亏欠和有条件的爱,会养出爱占便宜的孩子,他们不是自私,而是在填补那份匮乏感。
 
孩子越小,越要强调行为的边界,越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一旦立好规矩,就要“言必行,行必果”,决不心软。
 
规则不是为了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时时绷紧这根弦,自觉规范行为。
 
 
 
童年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关键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父母如何塑造。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高度。
 
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父母,注定养不出大格局的孩子。为人父母,最该教会孩子的莫过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人生,才能获得更大收获。
 
不囿于眼前的世俗、算计,孩子自然看得见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文章来源于:言极是家长学校)

标签: